2006年新东方纽约上市庆功宴上,王强举着香槟对镜头微笑,却在合影结束后第一个离场。第二天,董事会的公告栏贴出他辞职的信——没有感谢词,只有一句“使命已达”。
这事儿过去快二十年了,但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:“王强和俞敏洪到底为啥闹掰?” 说真的,根据我接触过的几位新东方老员工透露,表面是股权纠纷,根子上是两种狼性的互斥。
一、股权战争:知识分子被“白嫖”的愤怒
王强在自述里提过最扎心的一幕:当他要求明确股权时,俞敏洪皱眉说:“谈钱俗气,咱们是读书人”。可转头老俞却把家族成员安插进财务、采购等核心岗位,王强在董事会上直接拍了桌:“你这是拿我们当垫脚石!”
矛盾焦点其实就三个:
- 贡献估值不对等:王强研发的“美语思维法”占新东方当年营收37%,但持股比例不足徐小平一半;
- 决策权架空:王强想拓展线上教育,俞敏洪以“农村网吧普及率低”否决(结果2010年VIPKID崛起);
- 情感牌绑架:俞敏洪总提“北大兄弟情”,却在王强母亲重病时拒绝预支分红。
后来王强跟朋友喝酒时苦笑:“老俞的抠不是省钱,是享受把人逼到墙角再施舍的掌控感。” 这话听着刺耳,但你看真格基金成立时他坚持签“退出对赌条款”——明显是吃过亏长了记性。
二、两种狼性,注定走不到一起
很多人以为俞敏洪保守、王强激进,其实他俩本质都是赌徒,只是下注逻辑完全不同:
- 俞敏洪的赌局:押注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(如托福冲刺班),连教室海报贴多高都要量化;
- 王强的野心:他要做“英语学习的苹果公司”,把美语思维法包装成文化符号——你看他2002年搞双语电视节目,甚至拉来《时代》周刊报道,本质上是在卖生活方式。
最典型的冲突在2003年:非典期间学校停课,王强想借机转型线上直播,俞敏洪却坚持租郊区仓库搞“隔离集训营”。结果王强自掏腰包测试网课平台,首批学员续费率81%,但老俞看完数据只说:“侥幸成功别当真”。
这种认知差,在2023年董宇辉事件里又重演了:王强朋友圈暗讽俞敏洪“卸磨杀驴”,表面劝和实则煽风点火——二十年前埋的雷,炸的还是同一个坑。
三、给新站创作者的启示:别碰人设,深挖“冲突链”
去年有财经号写《王强俞敏洪饭局和解》阅读惨淡,而小博主拍“新东方旧址探秘”却爆火。为什么?用户想看的不是和解,是撕开精英叙事的裂缝。
建议这么操作:
- 抠细节比写结论重要:不提“王强离开因理念不合”,改成“2005年董事会投票现场,王强摔了哪款手机?”(诺基亚3310,防摔);
- 关联当下痛点:比如写《王强当年教的英语思维,今天能反杀ChatGPT吗?》,把历史方法嫁接AI焦虑;
- 制造记忆点:用“三驾马车散伙套餐”比喻股权分配——俞敏洪拿牛排,徐小平端汤,王强分到酱料包。
有个教育类新站靠这招三个月做到万粉:他们找到王强第一版美语思维手稿(现藏北大档案馆),逐页批注他划掉的激进观点,标题就叫《被俞敏洪撕毁的教案里,藏着新东方失去的十年》。
最后说点扎心的
采访新东方离职高管时,他一句话让我愣住:“王强和俞敏洪从来没信任过彼此,北大班长和农村娃的阶层矛盾,从创业第一天就刻在基因里。”
或许所有合伙生意都这样——嘴上喊兄弟,心里算得失。但话说回来,要是没这场分裂,可能就没有真格基金投出完美日记、一起教育。有些裂痕,本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想听更多商业内幕的,评论区喊一声“扒”字,下次聊聊徐小平怎么被“削”得更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