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朋友问我:“找推广是该投KOL还是KOC?这俩字母就差一个,价格差十倍!” 我差点笑出声——得,又是一个被缩写搞晕的可怜人。其实啊,这俩根本不是一回事儿,用错了真能白砸钱!
先说个真事儿:去年有个护肤新品推广,品牌方砸重金请了某百万粉丝的美妆KOL,视频拍得跟大片似的,成分解析堪比教科书。结果呢?评论区全是“贵妇用不起”“看着高级但不想买”。后来换了个策略,找了50个宝妈KOC直播自家洗脸过程,镜头晃得我头晕,可人家一句“娃睡了才有空护肤,这面霜三秒抹完不黏枕头”,当天销量直接破万。
KOL和KOC的核心差别在哪?
KOL是专家,KOC是朋友。KOL像行业里的“教授”,比如数码圈的测评大神,人家拆机工具比我家厨房刀还全,说话自带权威光环。可问题也在这儿——他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。你见过哪个顶流博主吐槽通勤挤地铁还脱妆?但KOC会!
影响力范围压根不同。KOL的评论区经常是“膜拜大佬”,而KOC底下全是“姐妹同款油头!求洗发水链接”。说白了,买空调你听KOL的参数分析,挑幼儿园你得信楼下宝妈KOC的亲身踩坑史。
最容易被忽略的坑是“信任逻辑”。KOL接广告得标“合作”小字,粉丝心知肚明这是生意。但KOC分享个9块9的睫毛膏说“巨好用”,大家真觉得她是自掏腰包——哪怕后面挂带货链接,你也忍不住想跟风试试。去年某母婴品牌翻车就是因为KOC集体吐槽“吸管杯漏水”,后来被扒出全是脚本演出,反噬比KOL造假狠多了。
个人觉得,中小品牌尤其要清醒:重决策商品(比如万元按摩椅)适合KOL的专业背书,但快消品搞KOC矩阵才是王道。我见过最聪明的玩法是让KOL和KOC打配合——KOL拍科普视频讲“胶原蛋白肽分子量越小越好吸收”,KOC紧接着晒早饭撒蛋白粉的糙汉操作,用户从“懂了”到“我也行”无缝切换。
下次预算规划前,先问自己:用户需要的是权威认证,还是共情体验?答案就在KOL和KOC的那条隐形分界线上。